年輕的繩索使者——吳晨知與金門繩索基地夢

把這篇分享出去:

整理撰稿/邱翌瑄

從新竹到金門的落地

2001 年出生於新竹的吳晨知,說話節奏不急不徐,眼神卻專注而堅定。雖然年紀輕輕,他身上有種不常見的沉穩——那種來自一次次與高度對話、與風樹相伴的力量。

他原本是金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學生,如今則選擇暫停學業,把更多時間投入在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上:一邊經營攀樹活動,一邊籌劃成立公司與以繩索為核心的教學推廣協會。對外人而言,電子工程與攀樹幾乎沒有交集,但在吳晨知的生命中,兩條看似平行的路,早在國中時期便悄悄相遇。

「我第一次接觸攀樹,是國二那年參加的一個七天專業營隊。」他回憶起那段經歷時,嘴角揚起了一點笑意。那是一個全然以攀樹為主題的營隊,課程內容包含繩索打結、保護系統架設、攀登技巧與在樹上的安全行動方式。第一次爬上高高的樹梢,四周的景色在腳下鋪展開來,海風夾著樹葉的清香拂過臉龐,他感覺自己像一隻自由的鳥,站在枝頭俯瞰世界。那一刻,攀樹對他而言不再只是遊戲,而是開啟了一扇連結自然與自我的大門。

七天營隊結束後,他很快便投入助教行列,跟著指導員協助更年輕的學員,從旁指導如何打好一個牢固的結、如何調整姿勢節省體力、如何在樹上找到最穩固的支點。對當時還在求學的他來說,這是第一次體會到「教」與「學」的雙向力量——他在教學的過程中,也在不斷深化自己的技術與對自然的感受力。

高中畢業後,吳晨知選擇重考一年。就在這段空檔,他接到金門幸福家庭協會的邀請,來到金門舉辦攀樹活動。這是他第一次在離島授課,參加的有在地的孩子,也有返鄉探親的家庭。

「我一開始對金門的印象就是戰地風情,但後來發現,這裡的樹、地形和社區都很適合戶外活動。」他笑著說。與台灣本島相比,金門對攀樹活動的限制較少,只要確保安全,社區居民與參與者多半樂於接受,也願意讓課程在自家或社區的樹木間展開。

金門的樹種多樣,從村落邊的老榕樹,到學校操場旁的相思樹,都可能成為天然的課堂。每一場活動,他都會先帶著學員在地面觀察樹木,辨認樹種與樹形,然後再一步步指導大家如何佩戴安全裝備、確認繩索系統,最後才進行攀登。對許多第一次參加的孩子來說,能夠離開地面、坐在幾公尺甚至十幾公尺高的樹枝上,是一種既新鮮又令人心跳加速的體驗。

幾次來金門帶活動後,吳晨知開始思考,是否可以讓這樣的體驗更有延續性,而不只是一次性的活動。於是,他乾脆報考金門大學,把自己安放在這座島嶼。入學後,他更主動創立了「攀樹社」,讓喜愛攀樹或對繩索運動感興趣的同學,有一個固定的平台學習與交流。

對他而言,這不僅是一個社團,更是一個讓人們重新認識自然的入口。他希望透過攀樹,讓參與者在親手觸摸樹幹、俯瞰村落的過程中,學會觀察、尊重並守護自然。

「攀樹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。」他說,從國二那年第一次攀上樹梢開始,他就知道,自己與樹、與繩索的緣分,會陪伴很久很久。

繩索不只連結樹與人,還能開啟更多可能

幾年下來,吳晨知幾乎跑遍了金門各鄉鎮的小學,成為孩子們熟悉的「攀樹教練」。

「我估計至少已經帶過兩百位以上的孩子。」他笑著數算,「全金門大概有五百多名小學生,我們的活動幾乎都碰過一輪。」

在他看來,攀樹遠不只是體能活動,它是一條通往自然的路。他將這個過程濃縮成五個步驟——攀樹、親樹、愛樹、護樹、植樹。

「一開始,你只是覺得好玩,想爬上去看看;接著你會發現,樹有它獨特的氣味、觸感,甚至有生命故事;再來就是喜歡它、想保護它,最後,有些人甚至會去種自己的樹。」

他深信,當人與一棵樹建立了情感,就會開始關注它的健康,並進一步留意周遭環境的變化。對孩子而言,這不只是一堂課,而是一顆日後可能生根發芽的種子。

然而,攀樹只是繩索技術的一個面向。吳晨知的興趣與專業,早已延伸到更多領域——包括攀岩與工業繩索作業。他曾與金門的湖南高地合作,也和台灣團隊「上衫夏海」以及專注自然教育的「九洋樹」攜手辦過活動。這些經歷,讓他在不同環境下磨練技術,也接觸到多元的應用場景。

工業繩索作業與攀樹最大的不同,在於它被廣泛運用於高空維修、建築外牆檢修、甚至消防救援等專業任務。這類工作對裝備的要求極高——從安全吊帶、保護扣具到專用繩索,每一件都必須符合標準,容不得半點馬虎。

「裝備是安全的基礎,一套完整的專業裝備從一萬多到五萬都有,工業繩索的基本套裝也要五萬元左右。」他很清楚,這對年輕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資,但沒有專業裝備,就沒有安全保障。

談到這裡,他笑著形容,攀樹人的生活就像一個「裝備坑」——只要有新的安全扣、吊帶或繩索上市,就會忍不住想買來嘗試。雖然投入不少成本,但他始終認為,這是對自己與學員負責的必需。

對吳晨知而言,繩索是一種媒介,它不僅能帶人攀上樹梢、岩壁,還能成為連結技能、自然與社群的橋樑。而他,正一步步用繩索,在金門這片土地上,編織屬於自己的教育與冒險故事。

繩索教育藍圖:讓金門成為國際級訓練基地

吳晨知的下一步,早已在腦海中成形。

他計畫在八、九月間,成立一個以繩索為核心的全國性協會,總部就設在金門,同時成立一間專門經營繩索相關課程與活動的公司。兩者並行運作,一方面可以推廣繩索運動與教育,另一方面也能讓推廣與商業運作互相支撐,形成長期、穩定的發展模式。

在協會的架構裡,除了提供各類體驗課程,他更計劃建立「繩索技術員」的分級證照制度——從初階、中階到進階,讓學員循序漸進地提升能力。證照的定位並不侷限在攀樹領域,還將涵蓋多種專業應用,例如高空作業、工業繩索、急救、甚至高空救援。這些技能的培養,不僅能用於戶外探險,更是消防、建築維護、工程檢修等職業的重要基礎。

他特別強調,繩索技術的價值遠遠超過「玩樂」。

「有些證照是針對兒童自然教育的,讓他們在安全環境中建立對自然的尊重與基本技能;但對成年人來說,這些技能甚至能轉化為職場競爭力。」他說。

在選址方面,吳晨知的眼光毫不動搖——金門,就是最理想的繩索訓練中心。

與台灣本島相比,金門氣候穩定,幾乎沒有颱風與地震,地形多樣卻不極端,既有平坦的農地與緩坡,也有適合高空作業與垂降訓練的建築與天然地形。加上島上散布著許多不同樹種、林地與岩壁,這些天然的場域不僅能支撐攀樹課程,更能發展成為繩索專業的綜合訓練場地。

「金門的地形很適合做訓練中心。」他語氣篤定,「有這麼多天然資源作為保障,我可以規劃多個專屬場域,把它們變成培育繩索人才的基地。」

他甚至以香港的經驗作為參照——在繩索運動與專業應用尚未普及的年代,香港就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繩索訓練體系,吸引世界各地的學員前來受訓,再將技術帶回自己的國家或地區。這樣的模式,不僅促進了技術的交流,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。

「如果金門能複製這樣的模式,不只是運動推廣,更能成為一項穩定的觀光與產業收入來源。」

在他的構想中,金門的訓練中心不該只是單日課程或短暫體驗,而是提供深度、連續數日的專業營隊。參加者可以像他國中時參加的那場七天攀樹營一樣,從零基礎開始,在教練指導下逐步學會各項技巧——從繩結、保護系統、動作控制,到最終能獨立完成攀登與繩索作業。

「那七天的經驗讓我從一個學員變成了助教。」他回憶道,「深度體驗的力量很大,它不只是技能的提升,更能在一個人心裡種下種子,甚至改變他的人生方向。」

吳晨知相信,當金門結合自身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繩索專業,就能同時成為教育基地與觀光亮點。這不僅是他的創業目標,也是他希望帶給金門的新可能——一個讓世界各地的人,都能在島嶼的藍天與樹冠之間,找到高度與視野的地方。

用繩索牽起人與自然的連結

採訪尾聲,他帶我看了幾張活動照片——孩子們在安全繩保護下,慢慢攀上大樹,臉上既緊張又興奮;有人抵達樹冠層時大喊「我看到海了!」有人則安靜地坐在樹枝上,看著遠方發呆。

吳晨知笑著說:「一棵樹,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眼界與感受。」

他用繩索,把人與自然的距離拉近,也在金門這座海島上,攀出屬於自己的青春高度。

吳晨知覺得孩子們要從小感受,就會喜歡上自然,並思考自然與自身的關聯。(圖源:攀樹社提供)

國立金門大學敏捷攀樹社的團隊合影(圖源:國立金門大學敏捷攀樹社 提供)

圖說:攀樹活動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與感受力,還能同時鍛鍊大肌肉與小肌肉協調能力。圖為小朋友在教練細心指導下,透過繩結技巧一步步向樹梢攀登。(圖源:金門大學敏捷攀樹社臉書照片)

登到高空處,往下一看,可以看見不同風貌,認識不同的地景(圖源:金門大學敏捷攀樹社臉書照片)

把這篇分享出去: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