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整理撰稿:邱翌瑄
清晨七點的模範街,仍瀰漫著昨夜細雨留下的涼意。阿嘉揹著相機、手持穩定器,穿梭在老街巷弄之間,彷彿正在為一天的故事尋找開場畫面。他是黃愷嘉,一位來自台灣、曾旅居日本,如今落腳金門的新媒體創作者。雖然是道地的台灣人,但因為頻繁往返兩岸、經常出現在金門街頭拍攝,也讓不少在地鄉親誤以為他是「廈門人」。每次遇見他,總會笑著說:「阿嘉,你又來拍影片啦!」這樣的誤認與親切,也正好道出了他在金門的熟悉身影與獨特角色。
這樣的錯認,來自阿嘉常出現在大陸的媒體平台,並且在抖音、小紅書等平台上超過500萬次的觀看量。
無論是走訪黃河、記錄鄉土文化、挖掘古老技藝,或是介紹金門街坊巷弄的庶民故事,黃愷嘉的影像作品總能勾起兩岸觀眾的記憶與共鳴。「很多人以為我是廈門人,其實我根本是台灣人,只是說話有點混搭國際口音,大家就搞混了。」
疫後轉身:從大阪到黃河源頭,一位媒體人的文化自覺
黃愷嘉的文化之路,其實並非一開始就從媒體創作起步。她早年從事旅行業,後來由有段時間旅居日本,主要在大阪從事在地導遊與旅遊接待工作,熟悉當地觀光產業與國際旅客需求,原本規劃在日本建立長期事業與生活基礎。然而,2020年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,打亂了她原本穩定的生活步調,也迫使她重新思考人生方向。
「原本以為只是短暫的停工,但疫情讓我不得不重新規劃路線。」她回憶道。回到台灣短暫休整後,2021年,她決定赴中國大陸探索不同的機會,也就在這段轉換的旅程中,意外踏上了文化內容創作與新媒體傳播的道路。
「其實我是在大陸才真正開始做新媒體的。」她坦言,一開始並未預期會成為文化紀錄者與影音創作者,但當她深入大陸各地、接觸不同文化現場後,逐漸發現影像與故事的力量遠比旅遊導覽來得深刻。
這段旅程的關鍵轉捩點,是她與團隊策劃一年多並執行拍攝的《走進黃河人家》計畫。她沿著黃河自入海口一路行至源頭,耗時八個月,實地走訪數十個鄉鎮村落,製作100集短影音,完整記錄下黃河流域的生活樣貌、文化傳承與庶民故事。
「我還記得,在陝北一個小村莊的窯洞裡,鄉親聽說我來自台灣,立刻端出自釀的小米酒熱情招待,並說了一句:『歡迎你回來』。那一刻真的非常震撼我。」她說,那種跨越語言、地域與歷史的熟悉感,是她在台灣從未感受過的情感連結。
透過一次次的紀錄與交流,她漸漸意識到,兩岸的隔閡多來自「不了解」,而最直接有效的橋梁,就是具有人味的故事與真實的影像。「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製造仇視,而是能讓人更靠近彼此;如果我的影片能讓兩岸觀眾說出『原來你們也是這樣生活的』,那就足夠了。」
這段從大阪走到黃河源頭的轉身,不僅是職涯的重大變軌,也讓她從旅遊接待者轉化為文化敘事者,更為日後她落腳金門、跨越兩岸的內容創作與文化推動,奠定了深厚的現場經驗與人文視野。
新金門人的選擇:在邊陲發現中心
2024年起,黃愷嘉決定將工作重心逐步移往金門。這個選擇並非一時衝動,而是在一次次穿梭金廈之間後的深思熟慮。隨著小三通通航恢復,她以文化旅遊從業者的身分多次往返金廈,逐漸察覺金門在兩岸之間的特殊位置與可能性。
「我原本只是把金門當作進出廈門的中轉站,但後來發現,這裡其實是一個非常適合沉澱與創作的地方。」她說。作為長期活躍於大陸平台的創作者,她的身分常在兩岸之間引發誤解與攻擊——有人指責她「太台灣」,有人又說她「太親中」,讓她不時感到夾在中間的無力與痛苦。
「兩岸之間的誤解,很多時候是因為不認識、不理解,甚至沒機會好好說話。但在金門,這種對立的情緒反而少了許多。」黃愷嘉發現,金門居民因長期與對岸保持頻繁互動,不論是通婚、經商,或是宗族血緣,彼此之間存在著一種天然的理解與寬容。
她形容金門是台灣最「像中國」的地方,也是中國最容易理解台灣的窗口。「金門不是邊緣,而是一座橋。」她說,「這裡有閩南文化的根,有戰地歷史的記憶,也有僑鄉回流的生命故事,更重要的是,這裡的人懂得在夾縫中找到共處的方法。」
更重要的是,金門自古便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,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歷史脈絡,是極具潛力的觀光目的地。然而,長期以來金門的觀光宣傳多半以台灣本島市場為主,對於如何與廈門乃至更廣泛的大陸市場接軌,仍缺乏熟悉的語言與節奏。
「其實廈門非常適合成為金門的觀光助推器。」黃愷嘉指出,「但廈門的宣傳方式和台灣完全不同,不論是媒體節奏、社群語言,甚至是審美風格,都很不一樣。」她舉例說明,在大陸,小紅書與抖音的使用方式和內容調性就與台灣的Instagram或Facebook有極大差異。
為此,她透過協力新媒體的方式,協助金門在地品牌、景點、文化團隊建立大陸用戶熟悉的數位形象。她製作影音內容、協助經營社群帳號,也同步分享金門與廈門的旅遊資訊,透過她的跨界身份與經驗,讓更多人認識金門的風土物產與文化亮點。
「我不只是在講金門,我也在講廈門,兩岸的旅遊量能其實可以是相輔相成的。」她強調,「當你同時經營兩邊的觀眾,你就會發現很多共通的興趣與關心——他們都喜歡走古厝、喝咖啡、拍老街、吃地方菜,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。」
也正因為如此,黃愷嘉決定落腳金門,並在這座島嶼上開展三項長期計畫:
- 文化短視頻製作:她持續以影像記錄金門的風土民情,包括戰地遺跡、紅磚古厝、老行業、信仰民俗與節慶活動,讓更多人從生活的角度理解金門,也看見兩岸文化的連續性。
- 新媒體輔導:她協助金門在地的青年創業者與商家學習經營抖音、小紅書與臉書,協助建立品牌形象,透過數位工具向年輕世代與大陸市場溝通。「我自己是金門人,他們對我多一份信任,這讓我能更接近他們的需求與語言。」
- 深度文化旅遊開發:她與團隊夥伴共同規劃「金廈雙城文化旅行」路線,設計讓旅人從金門出發、跨海抵達廈門的主題體驗,串連紅磚建築、地方信仰、美食文化與手作技藝,讓參與者從歷史走入現場,從故事走入人群。
「金門的文化,是可以流動的,也是可以被看見的,只要用對語言與方法,就能讓更多人愛上這塊土地。」黃愷嘉用行動證明,金門不只是台灣的邊陲,更是兩岸故事的開場白。
一場直播,兩岸共鳴
談到自己最感動的一次直播經歷,黃愷嘉毫不猶豫地說:「是在存德藥房。」
在金門,這一間幾乎無人不曉的老藥房——存德藥房。這不僅是一家經營近兩百年的中藥老店,更是見證金門與南洋之間密切往來的歷史據點。早年,金門大量鄉親赴南洋打拼,來往信件與匯款不易,存德藥房便兼營「金門橋批」的業務,成為金門僑親與家鄉之間聯繫感情、傳遞物資的重要「郵局」與中繼站。在每一次談論金門華僑史或南洋移民脈絡的文化導覽與文史展覽中,存德藥房始終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,是理解金門僑鄉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頁。
正因如此,黃愷嘉對這間老藥房可說是再熟悉不過。不僅曾多次拍攝與書寫存德藥房的歷史,還特別關注其建築細節、家族脈絡與文化承載的意義。她曾於廈門舉辦的「台灣周」活動中,驚喜發現存德藥房竟在展區中設置了專屬攤位,並展示其文化歷史資料。當時她正好負責透過新媒體協助介紹台灣周的參展單位,見到「來自金門的熟面孔」出現在廈門,自然是格外開心。她立即與大陸媒體記者們分享存德藥房的故事,講述這個藥局如何陪伴無數金門家庭跨越海峽與時間的流動,也分享其與金門僑鄉歷史的深刻連結。
回到金門後,她有一次帶朋友到存德藥房購買胡椒粉時,恰巧被老闆娘認出來。「哎呀,妳不是那個在廈門介紹我們的人嗎?」老闆娘驚喜地說道,隨即熱情地邀請她參加家族聚會。當晚在場的家族成員聽聞她對自家歷史如此熟悉,甚至比一些年輕一輩還了解,不僅感動萬分,更主動贈送她台灣特產以表謝意。
「他們說:怎麼會有一個人這麼了解我們?這就是文化被看見的價值。」黃愷嘉微笑著回憶。對她而言,這不僅是一段拍攝的插曲,更是一場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真實連結,也是她所堅信的文化工作意義最溫暖的具現。
他也曾在金門拍攝「出磚入石」的建築技法,並與廈門的紅磚技法進行對比,讓兩地網友熱烈討論。「我其實不是做觀光影片,而是做文化的對話。」他強調:「短視頻不是娛樂工具,而是一種當代敘事方式。」
金門的數位轉譯者與兩岸導遊
在金門工作的這段時間,黃愷嘉觀察到:「很多在地人有好故事,但不知道怎麼說、怎麼拍、怎麼上傳。」因此,他陸續協助多家金門商家進行內容製作與平台經營,也提供行銷諮詢。「我自己是金門人,他們會覺得比較信任我,也覺得比較親切。」
他並非為了拍攝而拍攝,而是希望讓金門人的聲音有更多出口,也讓金門的文化透過數位工具,走得更遠。「我不希望金門被誤解,也不希望廈門被妖魔化。理解從真實開始,真實從人開始。」
除了媒體與新媒體創作的角色,黃愷嘉在旅遊專業領域也具備少見的跨域資格。她特別補充自己擁有「兩岸導遊執照」,不僅持有台灣的專業導遊證照,也在大陸完成相關培訓與考核,取得正式導遊資格。這樣的雙重身份,在目前的兩岸旅遊業界中相當罕見。
「這是一般人沒有的資格,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。」她坦言,自己希望未來在文化旅行推廣之餘,能逐步開展以「小團深度體驗」為導向的小包車旅遊服務,而導遊雙證的身份,不僅能提升旅客的信任感,也方便她合法在兩岸進行實地導覽與接待安排。
這份專業背景,使她在設計「金廈雙城文化旅行」時,更能兼顧法規、安全與實務操作,也為兩岸交流型旅遊提供更穩妥的運營基礎。「不只是拍影片說故事,我也希望自己能實際帶大家走這些故事現場。」她說,當創作者與導遊的身份融合時,旅程也不只是移動,而是一次次文化的親身踏查與體會。
他的「文創觀」:讓文化變成媒介,而不是標籤
被問到為何選擇「文旅」與「短影音」作為職志,黃愷嘉語氣堅定:「我從來不覺得文化是高高在上的東西,它是日常,是可以對話、可以改變彼此的力量。」他不追求博物館式的冷知識,而是生活中的小故事、大情感。
他認為金門具備四大資源——閩南文化、戰地歷史、僑鄉脈絡與自然地景,這些資源的再詮釋與串連,可以成為金門新世代的文化動能。「未來的金門,需要的是能說故事、會拍影片、懂數位行銷的人,而不是只會背年代或複製觀光模板的人。」
夜晚的金城,與下一代的對話
採訪尾聲已近傍晚,黃愷嘉準備前往水頭碼頭,迎接一群從廈門來的青年團隊。「今晚準備了金門高粱和閩南燒餅,讓他們自己體會什麼是金門的『甜與烈』。」
他笑說,自己就像一位導體,把文化的音符送進下一代的耳朵。「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,不是為了今天的點擊率,而是希望十年後、二十年後,還有人記得金門不是戰地遺跡,而是活生生的文化節點。」
後記
在短影音成為主流敘事的當下,黃愷嘉以個人之力,搭建起跨越海峽的理解通道。他與團隊用攝影機說故事,用直播寫情感,更用日常的陪伴,累積文化的信任資本。在他眼中,1800米的海峽,不是阻隔,而是一條可以踏步而過的文化長橋。
未來的金門,不只是觀光地,而是一座能對話的文化島嶼。而黃愷嘉,正在這座島上,用影像與文字,寫下屬於兩岸共同記憶的新篇章。




黃愷嘉(阿嘉)聯絡方式
YouTube:阿嘉趴趴走
小紅書:阿嘉趴趴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