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鏡頭後到心靈深處:李家穎的金門故事

把這篇分享出去:

採訪撰稿/邱翌瑄

「其實,我原本是拒絕回來的。」坐在北山洋玩藝洋樓的窗邊,Amber語氣輕柔,卻不掩真實的心情。這棟老屋所在的地方就是她父親出生的村莊-北山,如今成了她生活與創作的基地。

她本名李家穎,來自台北,從小就是在水泥森林中成長的都市女孩。她曾在設計領域闖蕩,也曾經歷過大城市中充滿速度與機會的生活節奏,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走進一座外島的老屋,在古寧頭的風裡找到她生命的新坐標。

回望這十二年,她從初來乍到的陌生人,成為熟悉金門節氣與人情的「自己人」。透過一支支影片、一場場訪談,她走訪市場、農地、工廠、巷弄,記錄了超過一百位金門人的故事。這些不只是他人的生命片段,也映照著她如何一步步與這座島嶼重新連結、理解並認同那份名為「家鄉」的情感。她說:「我不是來完成什麼壯舉,我只是想記住這裡,記住我們。」

台北長大的金門孩子

「木子李,家庭的家,聰穎的穎。」Amber笑著說,像是在介紹他人,又像在為自己定下命名的根基。她從不避諱談起自己的出生背景——雖然她在台北出生、成長、求學,但骨子裡,始終留著金門的血。她的爸爸媽媽都是金門人,即使遠離家鄉,在台北扎根多年,家中仍保留著濃厚的金門風味。從語言開始,她與兄姐自小便習慣聽與說閩南語,尤其是爸爸的語調裡,總帶著古寧頭人的堅定與溫厚。餐桌上的菜餚,也常見金門特有的紅麴、豆乾與滷味;一到過年過節,更少不了金門高粱與家鄉的過年習俗。

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,她對「金門」這個詞不陌生,卻也僅止於文字與影像。直到七歲那年,她第一次搭上飛機,真正踏上這座島嶼。她記得飛機在低空盤旋,看見的是一片平坦與密集的防空坑道,那感覺既陌生又安靜。然而,對當時年幼的她而言,那趟旅程並不美好。她被帶著拜訪一位位親戚、吃著不習慣的傳統料理、不能自由玩耍。她覺得金門無趣、拘謹、甚至有些悶。她曾在心裡暗自說:「下次回來,你們不要算我。」這樣的印象,讓她多年不曾想像,自己有一天會在這裡落地生根。

父親遺願的迴響

改變,悄然發生在父親離世之後。那是一場生命中最深刻的告別,也是一段關於回家的旅程的開始。李家穎從未想過,自己有一天會真正回到金門,更沒想過,這一回,就是十二年。

那時候,是哥哥先動了念頭。他回到父親出生的聚落──金門古寧頭,原本只是想暫時看看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。某次走在村落裡,他偶然經過一棟兩層樓的洋樓。那棟洋樓離老家不遠,是同宗族先人當年從南洋回來後所建,後來由國家公園修繕並公告標租。鄰居剛巧談起這件事,沒想到,哥哥聽了之後竟毫不猶豫地主動參與標租,並快速作出決定,要爭取下這棟洋樓的經營權。「我想在這裡開一間民宿,也想看看爸爸成長的地方,究竟是什麼模樣。」他這麼說。

短短三週內,他便放下台北的工作,回到金門,開始他的民宿夢。對他來說,這不是逃離城市,而是一種召喚、一個重返家族土地的意願實踐。但對當時的我來說,卻是另一場風暴的開始。

當他做出那個決定之後,我們爆發了一場激烈爭吵,幾乎鬧翻。我整整一年沒有跟他說話,連過年都持續冷戰。讓我最無法接受的,不只是他突然拋下台北的生活,還把媽媽一起帶回金門。

那個原本常常和我一起下午茶、一起生活的媽媽,就這樣被他「搬走了」。我氣憤至極。為什麼事前沒有跟我討論?為什麼一切都如此倉促、如此片面?他們的選擇,讓我這個留在台北繼續打拼的人,感到極度不平衡,甚至有種被遺棄的感覺

在那個階段,金門對我來說,不是家鄉,是一個奪走家人的地方,是一座讓我必須重新調整生活秩序的島嶼。我一度告訴自己,我絕不會回去。

沒想到,那棟哥哥標下的洋樓,後來竟成了我們一家重建關係的起點,也成了我走進金門、重新認識父親與自己的一把鑰匙。

父親生前,雖少言寡語,卻曾在某一個深夜,緩緩對三個孩子說過:「如果有一天你們有能力,請回金門看看。若有餘力,也替家鄉做點事。」那時她只覺得遙遠又沉重。她從未真正生活在金門,對那裡幾乎沒有認同感,更別說要回去「做事」。她搖頭,說自己不會回去,甚至覺得那句話像是一種情感勒索。

她當時正在都市裡打拼,有穩定的設計案、熟悉的人脈圈、便利的生活環境與各種可能性,而金門,對她而言,只是童年記憶裡那個無聊又傳統的地方。但命運總喜歡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,帶人走向想像之外的路。哥哥開始經營民宿後,邀她過來幫忙行銷與設計,原本她只答應短暫停留,沒想到一待,就是十二年。

如今的佳穎,早已成為民宿的靈魂人物,也成為金門新媒體的代言人。她用攝影機記錄金門的老街、小農、工藝師與青創者,從一位過客,成為島嶼文化的記述者。她說:「我從沒想過,會因為一間老屋,一句父親的遺言,走進自己從未設想過的人生。但也許,這就是家的力量,它會在你準備好的那一刻,召喚你回來。」

從設計到影像,用鏡頭打開金門

剛回到金門時,佳穎並沒有太多長期停留的打算。她只是想短暫協助哥哥一把——那時民宿的硬體裝潢已經完成,屋內充滿老宅的歲月氣息,復古與溫馨並存,但卻乏人問津。哥哥說:「民宿裝潢好了,但沒人知道我們是誰。妳可以幫忙嗎?」一句話,點燃了她多年來累積的設計能量與創意實驗的衝動。

有設計背景的她,很快著手為民宿建立品牌形象,從Logo設計、房間命名、文案語氣到照片視覺風格,一點一滴重新包裝這間古厝,讓它不只是一間住宿空間,而是一個有故事的所在。然而,當她真正開始認識金門這塊土地時,才發現這裡蘊藏著更豐富的素材——那些街角的老手藝人、努力翻耕田地的青年農夫、勇敢返鄉創業的年輕人,以及巷弄中默默生活的在地人。她意識到,自己不只能幫助民宿曝光,也可以為這座島記錄下每一段值得說出口的故事。

於是,她開始拍攝影片,從一支、兩支慢慢累積。她拿著攝影機,從拍攝生活開始,分享金門的生活,也將金門的食與風俗介紹給透過粉絲團與自己的Podcast頻道-魔幻電台-分享給大家。

後來有幸開始與名城電視台合作,開始訪談金門的老匠師、青農、街坊鄰居與創業青年,讓他們站在鏡頭前說出自己的生命歷程。這些影片後來成為《金門故事島》的系列節目,固定在明城電視台33頻道播出,日復一日地呈現島嶼不同面貌。她說:「我希望這些人能在電視上被看見,不只是臉孔,而是他們的心路歷程。」因為她相信,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,也值得被記住。

記錄,是一種同行

她曾訪問過一位正處在人生交叉口的青年,對方正猶豫是否要離開金門、前往國外發展。那是一場平靜卻深刻的訪談,背景是午後陽光灑落的老屋廊下,他一邊講述對未來的不安,一邊談起對金門這片土地的情感。那不是激情澎湃的告白,而是一種內斂卻堅定的認同。佳穎記得,那位年輕人在鏡頭前說:「如果有一天我真的離開了,我希望自己不會忘記這裡。」

幾個月後,他真的出國了。在一個異國的夜晚,他孤單地坐在宿舍裡,忽然想起那段訪談。他點開了那支影片,看見螢幕裡的自己,聽見那句「我希望自己不會忘記這裡」,情緒瞬間潰堤。「他說他哭得稀哩嘩啦。」Amber輕輕說著,那種眼神彷彿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深夜。影片像是一面鏡子,照見他曾經的夢想與初衷,也照亮了他心中始終沒有熄滅的那道光。

那支影片,不只成為那位青年的提醒與支撐,也讓Amber意識到影像的力量。這不只是記錄,更是一種陪伴與見證。在異鄉迷惘的時刻,那段影像成為他情感的錨,讓他得以重新定位人生方向,甚至重新思考是否該回到金門,繼續未竟的夢。

而這樣的故事並不孤單。Amber回憶,有人看完節目後毅然決定返鄉開設小店,也有人因為節目啟發,開始參與地方創生,投身社區事務與文化保存。這些人原本都懷抱夢想,只是欠缺一個轉念的契機。她說:「這些人不是因為我改變人生,是因為他們自己本來就很棒。我只是剛好,讓他們在那個時間點,看見了自己,看見那個其實早就在心裡的聲音。」她的語氣一如往常的平穩,但語句間藏著深深的敬意與感動。這些故事,讓她更堅定要繼續做下去,因為她知道,這些影像的背後,連結著真實的生命、選擇與希望。

百集節目,是對金門的告白

目前,《金門故事找》這個系列節目,已經累積完成超過100集。這一百多個故事,皆由Amber擔任節目主持人,同時負責整體構想與內容策劃。從主題發想、採訪對象的邀約,到每一集內容的故事線安排,她都親力親為,力求讓每一集都能貼近土地、貼近人心。而拍攝與剪輯工作,則由所屬的名城電視台團隊協力完成,在專業分工之下共同打造出質感與溫度兼具的節目。

Amber說:「我很想把這些故事集結成書。不是因為我想成為作家,而是我希望這些真實的聲音,有一天可以成為某個人走過低潮時的一盞燈。」她相信,故事的力量來自於真誠,也來自於對地方的深刻理解與長期陪伴。這些來自金門各行各業的人物故事,不僅見證著地方的變遷,也映照出一代代年輕人返鄉與扎根的心路歷程。

她常說,自己的文筆不算華麗,甚至曾經對書寫感到遲疑與不安。但她相信,「誠意可以感動人。」這些年來,她靠著影像記錄了無數金門人的生活片段,也逐漸發現,這些故事不該只停留在影片之中,它們值得有一個被安放與延續的形式,而書,就是最溫柔的載體。一本書可以被帶走、被翻閱、被珍藏,甚至被放在枕邊,在某個人最無助的時刻,被輕輕打開。

對她而言,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地方故事的紀錄冊,更是一段屬於她與金門的回憶錄。從最初抗拒回來,到後來深深愛上這片土地,她的轉變並非一夜之間發生,而是透過一段段真實的對話、一場場眼神的交會、一次次對故鄉的重新理解慢慢累積而來。她說:「每次寫下別人的故事,我其實也在寫自己。」她筆下的人物,有父親的影子、有自己的青春困惑、有在金門生活的掙扎與希望。

《金門故事島》的100集,彷彿是一串由記憶與情感編織而成的項鍊,而她希望能將這串項鍊放進書裡,讓更多人能夠觸碰那份屬於土地的真實與溫度。對她來說,這不僅是完成一個夢想,更是回應父親臨終時那句話的方式——用自己的方式,替家鄉做一點事。

每一次紀錄都是一次同行

對Amber而言,《金門故事島》從來不只是單純的地方記錄計畫,它更是一份她想獻給所有地方創業者的禮物。她相信,每一位願意在家鄉打拼的年輕人,都值得被理解與支持。而這一百多集的影片,就是一份誠實無修飾的創業備忘錄。從那些熬夜準備、資金不足的日子,到遭遇瓶頸、考慮是否要轉行的掙扎,每一段紀錄都不只是故事,更是一次次生命的實驗。她說:「我希望這些影片能成為地方創業者的『復盤工具』,讓大家在別人的經驗裡,看見自己的影子,或是找到一種可以繼續走下去的勇氣。」

在這些影片裡,有人從失業轉行做農業,有人放棄都市高薪返鄉種植有機蔬菜,有人憑著對手工藝的熱愛堅持創作十年不輟。Amber記得,每一次拍攝,都像是一場深刻的對話,有的採訪後,她和受訪者還會再聊好幾個小時,聊夢想、聊現實、聊為什麼堅持。「很多時候,創業不是一本教科書可以教的,而是來自一次次的碰撞與分享。」她認為,這些影片與書寫的價值,就是讓更多年輕人明白,走在地方創業這條路上,孤單並不是必然,也不是終點。

然而,她也曾懷疑:「我這樣做,有用嗎?」特別是在剪片到深夜、流量低迷、資源有限的時候,那些質疑聲與自我懷疑會在腦中不斷翻湧。但她從不輕言放棄。因為每次只要有人留言說:「謝謝妳記錄了我們這段故事,讓我爸媽終於理解我為什麼想回來」、「我也是看了妳的節目,才決定要回金門試試看」,她就知道,答案早已寫在那些回應裡——有用,真的有用。

從最初躲在鏡頭後的拍攝者,到如今成為金門青年創生的代表人物之一,Amber的角色也悄悄改變。她甚至染了一頭亮金色的頭髮,目的不是引人注目,而是讓更多人記住「金門」這兩個字。「不是我想耍酷,是我希望大家記住這座島。」她坦言,當記錄成為公共的,就必須願意被看見。「如果我只是記錄,而不願意被看見,那我怎麼能期待大家來認識金門?」

她的出現,成為一種象徵——不只是年輕人回鄉的象徵,更是創新、誠意與行動力的象徵。而她所做的,不只是拍影片、講故事,更是用一種現代的方法,重新連結金門與下一代,讓更多人願意停下腳步,看見這片土地的可能與希望。這一切,都是她為金門、也為自己寫下的創業之書。

|留在金門,是一種選擇,也是一種勇氣

金門於她而言,不再只是「回家」的地點,而是讓她成為自己的地方。民宿、鏡頭、影片、訪談、書寫──每一個角色,都是她選擇留下的理由。

她說,未來還想做更多的事,也許是辦展覽、也許是拍紀錄片,但最想做的,是出那一本書,讓這十二年的故事有一個容器安放。

「我想,那是我送給自己的禮物,也送給這座島嶼的一句謝謝。」

透過Podcas《魔幻電台》-Amber會介紹很多各式各樣的朋友。(圖源:Amber提供)

全家一起在金門家鄉-北山聚落(圖源:Amber提供)

金門特色電話亭與金門小可愛相遇,介紹金門是Amber現在的生活重心(圖源:Amber提供)

金門這座島嶼,有許多獨特的民俗習慣與宗教文化,靜靜流傳於人們的日常之中。Amber希望,透過她所記錄的故事與影像,讓有緣來到這裡的人,能夠慢慢看見、慢慢理解這座島的深層風景。
(圖源:Amber提供)

把這篇分享出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