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作烘焙 DIY-李玟Coco:在金門,用甜點烘出家的味道

把這篇分享出去:

〔採訪整理:邱翌瑄〕

「一個孩子能親手完成蛋糕、帶著成就感回家分享,這不只是烘焙,而是一種療癒。」

坐落於金城與金寧的交接處的「自由作烘焙DIY-金門店」,總是瀰漫著奶油與麵粉交織的香氣。主理人 李玟(英文名:Coco),從小在金城長大,帶著對甜點的熱情走出金門,學習、歷練,再帶著經驗回到故鄉。她希望透過甜點,為金門人創造更多溫暖的陪伴時光。

返鄉的契機:從金城女孩到甜點創業者

Coco 的家庭背景帶著跨地域的色彩。父親來自台灣,母親則是金門人,她自小便在金城長大,求學一路從國小、國中到高中都在金門完成。大學時期,她選擇赴台灣就讀,並在課餘時間深耕烘焙興趣。

「其實我從學生時期就很喜歡烘焙,只要放假就會在家裡做小點心。」Coco 笑著回憶。對她來說,烘焙並不是課業壓力下的消遣,而是一種帶來單純快樂的事情。

畢業後,她選擇進入台北的甜點店工作,從門市、製作到課程規劃,累積第一手經驗。她也曾自掏腰包參與各式專業課程,考取烘焙證照,讓自己在專業上更具信心。這些經歷,成為她日後返鄉的重要基礎。

「回來金門,是因為我想在這裡提供一個和都市不同的甜點烘焙空間。」Coco 坦言,金門的下午茶文化蓬勃,有中式居多,西式也很多,大多以現成甜點販售為主,而且每個人的家庭,很少有時間跟空間去準備跟孩子一起或是給自己時間好烘焙的空間。所以她看見了一個新的可能——一個不必自己準備食材、不必添購器材,就能隨時享受烘焙樂趣的場域。

DIY 的魅力:從成就感到療癒

「在這裡,你不用擔心面粉用不完會過期,不用為了做一次蛋糕而買下一整套模具。只要帶著一顆想嘗試的心,就能在兩三小時內完成一份專屬的甜點,然後帶著笑容與作品回家。」

「自由作」最吸引人的,正是這種「零門檻」的手作體驗。從餅乾、杯子蛋糕,到派、六吋蛋糕,都能在專業老師或平板教學的引導下完成。價位從 430 元到千元不等,與台灣本島相同價格。Coco 強調:「雖然金門有運費成本,但我們沒有把這筆費用轉嫁給消費者。更重要的是,總店對食材品質要求很高,我們絕不會因為壓低成本而犧牲品質。」

店內擁有 20 台烤箱,最多可容納 40 人同時製作,適合 生日派對、親子活動、學校團體課程。

Coco 最難忘的一次經驗,是帶領幾位年紀尚小的孩子完成蛋糕。「一開始他們覺得不可能,但在我們換一種說法、循序引導下,他們居然完成了漂亮的成品。當他們驚喜地喊著:『這是我做的!』,那種閃亮的眼神,就是我最大的動力。」

她說,烘焙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「療癒」:孩子學會耐心等待與動手嘗試,成年人則能在揉麵與攪拌的節奏中找到紓壓的出口。

在地連結:酱油甜點與社區合作

雖然是加盟體系的金門店,但 Coco 希望金門店能發展出獨有的「在地系列」。

她舉例,位於四埔社區時,注意到附近有傳統製醬油的工廠。她開始嘗試將醬油融入甜點,從餅乾、蛋糕到派類,逐步測試。「一開始大家覺得醬油餅乾很奇怪,但後來我們研發出醬油肉鬆蛋糕,意外受到長輩喜愛。」

這些嘗試不僅是創新,更是一種文化延伸。她相信,「甜點可以說故事,而金門的食材就是最好的篇章。」

除了產品研發,她也積極與學校合作。去年中秋節,安南國小邀請她帶孩子做月餅。雖然工序繁瑣,但為了讓孩子們能體驗,她特地將前置工序完成,留給孩子最後的包餡、塑形。她笑說:「那天我們扛著烤箱進校園,雖然累,但看到孩子們親手做的月餅,覺得一切都值得。」

金門限定的嘗試:婚禮小物與半成品合作

與台北總店不同,Coco 把金門店定位為「實驗基地」:

  • 婚禮小物:為新人設計專屬的小甜點,成為幸福的伴手禮。
  • 社區合作點心:例如與金門酱油業者合作,開發鹹口味甜點。
  • 半成品合作:與活動單位、旅宿業合作,提供少量客製點心,讓活動更有溫度。

她說:「未來我希望建立一個『金門限定系列』,把各鄉鎮的特色食材融入甜點,讓來金門的人,不只帶走伴手禮,更能帶走一段甜點裡的金門故事。」

烘焙是一門科學,也是一種生活

在 Coco 看來,烘焙是一種「生活化的科學」。發酵是化學反應,溫度、濕度與比例決定成功與否。為了讓初學者不至於挫敗,她特別設計「預先配好的食材份量」,避免因比例錯誤而導致失敗。

「我們希望降低難度,讓人專注於動手的樂趣。」Coco 解釋。這樣的設計,也讓長輩或孩子更容易上手。

她特別提到,有一回幾位七、八十歲的長輩來參加體驗課程,沒想到他們手腳俐落,完全不輸年輕人。「有些甚至憑著感覺就完成了,很厲害!」她笑說。

不同年齡層的人在這裡,都能找到專屬的樂趣。對孩子來說,烘焙是一場創意挑戰;對長輩來說,則是一種生活延伸。

與社區共好:從烘焙延伸出的更多可能

除了經營門店,Coco 也開始思考如何與金門的觀光與教育更多結合。她曾被邀請參與社區活動、文化節慶,甚至與戰地特色結合,構想「軍事風格」的餅乾,例如「戰車造型餅乾」、「平安餅乾」,將在地的歷史與文化轉化為甜點載體。

「我們不只是做甜點,而是希望讓烘焙成為金門文化的一部分。」她說。

未來,她也希望透過半成品合作,與旅宿業、觀光活動串連,讓遊客在體驗後,還能將甜點帶走,甚至把金門的味道帶回家。

烘焙背後的故事:家的味道

採訪尾聲,Coco 分享了一個小故事。

「有位媽媽帶著小朋友來做蛋糕,孩子回去後堅持要把蛋糕切給爺爺奶奶吃。他很驕傲地說:『這是我做的!』 那種分享的喜悅,就是最單純、最真實的幸福。」

對 Coco 而言,烘焙的價值早已超越甜點本身。它是一種陪伴、一種交流,也是一種家的味道。

「我希望『自由作』能成為金門人的一個溫暖據點。無論是生日驚喜、親子時光,還是單純想療癒自己,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你的甜點時刻。」

「自由作烘焙DIY-金門店」不僅僅是一間烘焙工作坊,更像是一個社區客廳。這裡融合了 親子教育、在地食材、文化創新與生活美學,讓甜點不只是甜點,而是凝聚人心的媒介。

在金門的午後,走進這間小小的店鋪,你可能會遇見一群孩子為蛋糕上色,也可能會看見長輩俐落地揉麵,更可能在空氣裡嗅到故事與回憶的香氣。

而 Coco,用她的堅持與創意,正一步步烘出屬於金門的甜點新篇章。

聯絡方式:
電話 082371760
電子郵件 kmlekou@gmail.com
地址 金門縣金寧鄉埔後48-3號
LINE:@421sttir

李玟以甜美的笑容與溫柔的口氣,讓大小朋友都在烘焙過程中找到樂趣,也因此吸引了許多熟客成為「自由作」的常客。(攝影:邱翌瑄)

自由作烘焙 DIY 空間明亮、器具齊全,不僅能接受散客預約,也適合團體共同體驗。(圖源:自由作提供)

|社區牽手|

從醬油到石蚵:用鹹派走進金門社區的味道

〔採訪整理:邱翌瑄〕

在金門,烘焙不只是甜點與蛋糕的代名詞,它也能與社區連結,成為一場探索在地風土的旅程。

「自由作烘焙DIY-金門店」的主理人 Coco,原本只是想讓大家輕鬆體驗烘焙的樂趣,但隨著時間推進,她開始思考:如果甜點能與金門的在地食材結合,是否能帶領更多人走進社區、品嘗地方的故事?

醬油與豆油的故事 從廚房到社區

Coco 的工作坊位於四埔社區,而這裡正好有傳統的製醬油工廠。於是,她萌生了將醬油入甜點的念頭。最初嘗試的是醬油餅乾,雖然特別,但不夠驚豔。後來,她持續測試,把豆油的鹹香與奶油麵皮結合,發展出一款「鹹派」。

「我們不只是做派,而是把金門的食材包進去。」她笑著解釋。於是,鹹派裡加入了在地石蚵、金門鵝肉與香菇,讓派皮的酥香與海味、肉香交織成獨一無二的金門風味。這不再是單純的烘焙,而是一種文化創新。

Coco 不想讓體驗僅僅停留在廚房。她與社區的美玲姐等前輩設計了一連串遊程:先走進社區,認識釀造醬油的古法與風土,再到海邊看石蚵養殖的場景,最後回到烘焙工作坊,親手製作鹹派。

「當參加者從社區走回來時,他們已經對食材有了不同的理解。這時候再把食材揉進派皮裡,每一口都多了情感的重量。」Coco 認為,這樣的體驗能讓人從味覺走向五感,真正感受金門的在地。

一道鹹派的意義

鹹派看似簡單,但背後卻凝聚了金門社區的產業、飲食習慣與人情味。對外地旅人而言,它是一種味蕾的驚喜;對在地居民而言,它則是一種被看見與尊重。

Coco 希望透過這樣的合作,讓金門的社區不只是觀光客的「經過」,而是能被「走入」的地方。人們因為食材而停留,因為手作而連結,因為分享而留下記憶。

烘焙與社區的未來

在 Coco 的藍圖裡,未來還會有更多結合在地的點心:也許是高粱入餅乾,也許是花生入塔皮。她說:「金門有這麼多獨特的食材,如果能一一融入甜點,就能形成一套屬於金門的味覺地圖。」

當甜點成為載體,社區的故事便能被更多人看見。鹹派,不只是鹹派,它是一種橋樑,把人帶進金門的日常。

|社區專欄|

打開手的社區:四甫的青年合作實驗

〔採訪整理:邱翌瑄〕

在金門的四甫社區,總幹事黃美玲常說的一句話是:「社區不是我的,也不是理事長的,而是所有願意走進來的人的。」這句話,道盡了她近十年來在社區經營的核心精神──打開手,迎接不同世代、不同身份的人,一起把社區建構得更有溫度、更有未來。

從老房子出發

四甫社區的故事,源自一間荒廢十年的老房子。那曾是阿兵哥的廚房,因無人使用而殘破不堪。志工們花了半年時間,把厚厚的灰塵清掉、把破舊的門窗換上、重新粉刷牆面,才讓它變身成為今日的社區據點。這不只是空間的重生,更象徵社區意識的再生。大家因為一起付出勞力而凝聚,也因為「自己的家自己整理」而產生了真正的歸屬感。

青年加入的力量

隨著金大師生與年輕住戶陸續移入,四甫社區不再只是傳統聚落,而成為金城旁的新興衛星社區。美玲姐深知,「沒有年輕人,社區就會死氣沉沉。」於是她積極尋找合作的契機:有人專長做面線,社區就拿黑豆與五色豆一起研發特色產品;有人學習食品加工,社區就嘗試醬油、豆油鹹派,並邀請大家來體驗手作。

這些跨世代的合作,讓青年看見在地文化可以轉化為產業,而長輩也因為年輕人的活力,重新燃起對社區的信心。四甫逐漸成為一個「青年敢進來,長輩願意分享」的共創基地。

打開手,讓社區被看見

近年,四甫的「開心農場」與「豆油工坊」不僅提供居民共餐、樂齡課程,也嘗試讓外界透過遊程、體驗走進來。從社區農園摘下的蔬菜,可以直接上桌;阿嬤們用回收紙皮、酒瓶、種子做出的工藝品,成了孩子最喜歡的伴手禮。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,卻一步步打開了社區的大門。

更重要的是,四甫把「分享」當作核心價值。居民種的荔枝、龍眼、南瓜,都會透過群組登記、現場分送,大家限量購買、共享成果。有人說,這裡像是「小農社團」,更像是一個把人情味重新找回來的地方。

共創未來的藍圖

等待三十年的社區活動中心,終於即將在四甫動工。美玲姐希望,未來它不只是辦活動的場所,而是一個能合法營運、能帶動青年的「科研活動館」。在這裡,既能共餐、也能體驗產業,還能作為災時的韌性避難中心。

「社區要走下去,靠的不是一兩個人,而是每一個願意伸手的人。」黃美玲堅定地說。四甫的經驗證明,當社區敢於打開手,願意與青年合作,它就能從一間舊屋,走向一個人人願意進來的家。

圖說:四甫社區在歷任理事長、美玲姐與志工的努力下逐漸成形。美玲滿懷自信地說:「真好,我們的社區力量很棒。」她並分享雕刻家蔡承勇的故事,提到其雙親正是社區樂齡志工。(攝影:邱翌瑄)

把這篇分享出去: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