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採訪撰稿:邱翌瑄〕
三百個孩子的教育承諾
辛炳巍(楊基教育機構創辦人,又被學生與家長親切地稱為「楊基老師」)常說,自己的教育之路是被「推著走」的。年少時因家境困難,他不得不半工半讀,在補習班打工。當時的他並沒有想過要走上教育這條路,只是單純希望能幫助家裡減輕負擔,卻意外開啟了與教育的深厚緣分。
「我比學生大一兩歲,但一年就要帶三百個孩子。」辛炳巍回憶。剛開始,他感到壓力沉重,不敢懈怠,因為知道這些孩子與家長把希望託付給自己。直到某一年,臨近畢業季,許多孩子回來探望他,眼眶泛紅,含淚對他說:「老師,你教我們的不只是讀書,而是人生。」這些真摯的話語,讓他第一次深刻體會到教育的重量與意義。
也正是那一刻,他開始思考教育的本質。他不再把自己當作單純的「補習老師」,而是願意承擔更多,去陪伴、去引導,甚至去塑造孩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。
辛炳巍將教育比喻為「農業」,而不是「工業」。在他看來,工業有標準流程,機器可以快速生產出大量統一的產品;然而教育不同,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,不能被丟進同一條生產線裡。教育更像是農業,需要耐心與時間,要依照不同土壤、不同氣候、不同種子的特質去耕耘,才能讓孩子逐漸茁壯。
「教育不能急,也不能一視同仁。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,有人適合陽光充足的田地,有人適合耐陰的環境。老師要做的,就是找到合適的養分與方式,給予灌溉,然後等待他們在適當的時機開花。」辛炳巍強調。
多年教學生涯,他把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濃縮成十二字箴言:「引發興趣、培養習慣、塑造品格。」他認為,興趣是孩子走進學習的門票;習慣則是日積月累的力量;而品格,才是教育最終要守護的核心。
生命中的貴人:幸福不是一切,人生還有責任
辛炳巍在回顧自己教育之路時,總會提到「生命中的貴人」。他認為,一個人的成長絕不只是靠自己奮力向前,而是許多在關鍵時刻伸手的人,塑造了今天的自己。
在他的心中,影響最深的一位是恩師——吳岳老師。吳岳是台灣教育界備受敬重的人士,長年投入公益,甚至為紀念母親而創辦基金會,將資源回饋醫療與教育。他的行動與信念,深深烙印在年輕的辛炳巍心裡。
「吳老師常常提醒我:幸福不是一切,人生還有責任。」辛炳巍回憶。這句話,成了他日後經營教育機構、推廣生命教育的核心座標。
三十歲前後,他原本把自己定位為「教育商人」,忙於擴張補習班,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業績與招生。然而跟隨吳岳老師的腳步,他逐漸理解,教育不應只是一門生意,而是一種責任、一種使命。「如果沒有吳老師的提醒,我可能只會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商人,而不是今天這樣,把教育當作生命事業的人。」
除了吳岳老師之外,辛炳巍也提到,人生旅途中不乏許多朋友與同學在他最需要的時刻出現,給予建議或實質幫助。這些人讓他更加相信「生命影響生命」的真實力量。
「我常說,老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人,更是點亮孩子的一盞燈。其實,在我生命裡,也有許多這樣的燈。正因為有了這些光,我才知道自己該如何把光傳遞給下一代。」
鬼門關前的重生:從感恩到吸引的力量
幾年前,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,將辛炳巍的人生徹底翻轉。當時,他因血壓飆升至 220、血糖逼近 1000,被緊急送進加護病房。醫生甚至坦言,能活下來已是「奇蹟」。
在病床上,他反思自己過往的人生。若這一刻就是終點,他能留下什麼?腦海浮現的只有兩個字:「賺錢」。想到妻子與孩子,他不禁淚流滿面,深感虧欠。
「我覺得自己雖然事業有些成績,但生命卻一文不值。」他坦言。那幾天,他向上蒼祈求,如果能再給一次機會,一定要活得更有意義,要做一個能為別人帶來幫助的人。
劫後餘生,他開始重新排序人生:
第一,把「老師」放在最前面,因為唯有照顧好老師,才能照顧學生與家長;
第二,把盈餘透明分享給團隊,六成以上回饋給第一線教師;
第三,所有能幫助到學生、老師、家長的支出,一毛錢都不能省。
這些轉變,也讓他更堅定推廣「三個核心」:感恩、相信、感謝。
他說,感恩能讓人放下抱怨,相信能帶來力量,感謝則能創造善的循環。
感恩的科學:腦神經學的證明
辛炳巍並不把「感恩」僅僅當成一種情緒,而是透過科學佐證。近年腦神經學研究指出,當人心懷感恩時,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與血清素,這些物質能改善情緒、增強專注力,甚至提升免疫力。美國心理學家 Emmons 的實驗也證明,每天記錄三件感恩的事,連續十週的人,比對照組更快樂、更健康。
「這不只是口號,而是真實的生理反應。感恩會改變大腦的迴路,讓人看見更多正向的可能。」他解釋。
吸引法則:意念決定結果
辛炳巍進一步指出,這與坊間常提到的「吸引法則」相互呼應。吸引法則認為,人的專注與信念會影響行為,進而吸引相對應的結果。當一個人心懷感恩與相信,大腦的神經迴路就會強化「正向覺察」,使人更容易捕捉到機會並採取行動。
「當你相信好事會發生,你就更容易注意到好事,並勇敢去抓住它。」辛炳巍舉例,一個習慣抱怨的人,常只看到困難;而一個心懷感恩的人,會更容易看到資源與幫助。這就是腦神經學所揭示的「認知偏向」,也是吸引法則背後的科學基礎。
他強調,自己之所以能從病痛中走出來,不僅是醫療的救治,更是因為學會用「感恩」重新調整心境。從那之後,他更積極推廣「說出感謝」與「每天三件好事」,希望用簡單的方法,讓更多人也能親身體驗到吸引法則的力量。
從家庭到社會的實踐:讓感恩成為日常
對辛炳巍來說,生命教育不只是抽象的理論,而是要落實在家庭與日常生活中。他常說:「如果連自己的家庭都照顧不好,又如何去談教育孩子、改變社會?」
家庭是第一個教室
辛炳巍直言,一生最成功的投資不是事業,而是找到了一位願意與他並肩的太太。夫妻兩人都從事教育工作,曾因性格急躁而爭吵,但隨著他走上「感恩」的道路,夫妻相處方式逐漸改變。
「我們曾經也常吵架,但後來學會了感恩對方的付出,學會在衝突中暫停、換位思考。現在幾乎不再爭執,反而成為彼此修行的伴侶。」他笑著說。
這段家庭的轉變,讓他更加相信,教育的起點在家庭。父母若能以感恩心相處,孩子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中學會感謝與包容。
團隊文化的革新
這份信念也延伸到他的教育機構管理。他告訴同仁:「不要叫我老闆,你們才是我的老闆。」在他看來,唯有老師被妥善照顧,學生與家長才能獲得最好的教育服務。
因此,他導入「股權與分紅制度」,把公司盈餘的大部分回饋給前線老師。這不僅是一種激勵,更是實踐「感恩」的方式。「老師是教育的根本,我們應該先感謝他們的辛苦付出。」辛炳巍說。
新月書屋課程:讓孩子與未來對話
最能體現夫妻理念的,是兩人共同研發的「新月書屋」課程。這套課程結合經典閱讀、思辨與寫作,透過故事引導孩子思考選擇。
例如在講《悲慘世界》時,孩子要決定自己會不會原諒或報復。接著,老師再問:「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,你會怎麼選?」孩子必須把理由寫下來,這些文字成為與未來自己的對話。
「寫作,不只是交作業,而是幫助孩子把價值觀說給未來的自己聽。」辛炳巍解釋。
疫情期間,實體課停擺,他們毅然轉型線上教學。沒想到,這份原本「不為成績」設計的課程,意外跨出國界,吸引了東南亞、澳洲、美國的家庭參與。許多家長回饋:「這讓作文重新回到做人。」
感恩的循環
無論是夫妻關係、團隊管理,還是孩子的學習,辛炳巍都強調同一個核心——感恩。他相信,當家庭、學校與社會都能養成感恩習慣,將形成良性的循環。
「一個懂得感恩的家庭,會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;懂得感恩的孩子,長大後也會回過頭來照顧社會。」他語氣堅定。
未來願景與對金門的期盼:分享是一種生活態度
談到未來,辛炳巍老師並沒有急於規劃宏大的事業。他說,自己現在最專注的,是 校園演講、公益分享與社區交流,盡可能把「感恩、相信、感謝」的生活態度傳遞出去。
他的演講都是義務性的公益場次,從不收費。有時聽眾或單位會回饋資金,他也堅持把這些心意轉捐給在地的弱勢團體。「這不是我的錢,而是社會的祝福,我只是把它送到更需要的地方。」他說。
至於外界期待的 公益著作 與 共學平台,辛炳巍坦言確實存在構想,但仍在等待契機。「我不追求速度,因緣到了,自然會發生。」在他眼中,最重要的不是事業規模,而是讓一種態度能落實在更多人心裡。
對金門的深切期盼
談到家鄉金門,他的語氣變得格外堅定。「金門缺的不是硬體建設,而是腦袋裡的軟體。」他認為,金門這些年在基礎設施上已經有明顯進步,但真正影響下一代的,並不是多一座大樓或道路,而是成年人能不能先長大。
「孩子看的不是你說什麼,而是你做什麼。父母、師長、社會領袖若只是爭權計較,孩子也會複製這樣的模式。」他直言,金門要反轉未來,不能只談孩子的教育,而要先談 成人的教育。
在他看來,成人如果能帶著感恩心生活,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,學會感謝、懂得責任。當社會上越來越多成年人願意先改變,下一代才有真正的希望。
送給青年的寄語
在專訪的尾聲,他再次把話留給金門的孩子與青年:
「幸福不是一切,人生還有責任。」
「把自己活成一道光,讓身旁的人因你的光而有所不同。」
他相信,光不必耀眼,但要穩定;不必爭辯,但要照明。當每個人都能成為一束光,社會便會因更多善意與責任而亮起來。
「我希望孩子們知道,分享不是口號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。當你願意感恩、願意相信、願意感謝,你就已經在改變自己,也在改變這個環境。而大人若能先長大,孩子和金門的未來,才會真正迎向光明。」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