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顆飯糰的地方實驗:從村復號出發,金門島上的食物設計與風土共感 

把這篇分享出去:

 採訪撰稿/邱翌瑄 

你吃過包著金蓮花與在地中藥行十三香的牛肉飯糰嗎?這不是什麼網紅聯名,而是來自金門一間小小選物店——村復號,所進行的食物設計行動。她們把金門的市場、田間、南北貨行、季節的花朵與香料,一一裝進一顆飯糰裡,讓你咬下一口,就能吃見金門的風土與變化。 

這是一場從「吃」開始的地方創生,一顆飯糰的旅行,也是一場跨越季節、土地與人心的味覺行動。 

兩位女子的金門飯糰故事:從共同空間到「金門飯糰計畫」 

村復號的店址是一個共同工作街屋,三層樓的老街屋,一樓是村復號由王苓與夥伴陳書毅共同創辦,二樓為秀秀團隊的景觀設計事務所。兩人相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,一開始在金門大學的景觀建築研究室內,不過兩人並無過多業務交集,隨著緣分交錯,活動合作,以及彼此對金門聚落的關注,最終與另一群夥伴成立協會「村復會」並開立店鋪「村復號」。「我們是老朋友了,在工作與生活上的許多節點都有彼此相伴與協助。」王苓說。 

「村復號」是一個網羅金門好物的入口平台,包含商品選購和文章報導。 

「村復」指的是「村落復興」,村復號團隊希望藉雜貨鋪平台串聯地方農漁產品及文創品,建立地方品牌,共同振興地方與村落經濟。 

在村復號經營一段時間後,王苓她們開始思考:「能不能有一種日常又親民的方式,讓大家認識這些農特產品?」這個想法在2023年春天萌芽,飯糰計畫就此展開。 

最初只是想讓村復號的乾貨、果醬、香料被更自然地吃進日常,但後來發展出更完整的邏輯:以飯糰為媒介,把金門市場、聚落、野地的食材轉譯為一口能嚐的故事。 

從懷石餐桌到金門市場:秀秀的食物設計實驗 

這場金門飯糰的創意行動,背後的靈魂人物是李秀秀,她是金門永續行動的支持者,同時她也是一位從景觀設計與美術背景出發的設計者。早年留學日本,

因緣際會接觸懷石料理,啟發她對食材、色彩與節氣極高的原本就極高敏感度。遷居金門後,住在聚落內,與村子共生息,並將設計思維延伸至食物領域,讓一顆小小的飯糰,不只是飽腹工具,更成為述說地方故事的載體。 

她不自稱是廚師,而是「食物設計者」。對她而言,一顆飯糰就像一張設計圖,內餡的搭配、香氣的構成、色彩的平衡、以及季節的意象,全都蘊含其中。「金門的風味本來就存在,我們只是用飯糰這種形式,把它們重新說出來。」 

這一季,村復號推出三款主打飯糰,分別是金門牛肉飯糰、石蚵飯糰與野菜紫菜酥飯糰。 

牛肉飯糰選用在地牧場放養黃牛,以金門老藥鋪配製的十三香醃漬快煎,與米飯完美融合。石蚵則來自金門近海,採收後以洋蔥醬燒處理,成為帶有海味層次感的內餡,鹹鮮交織,口感濕潤。 

而對於素食者,他們也設計了一款完全不含葷食飯糰選項,主打金門在地季節野菜與紫菜酥搭配。另外套餐配菜湯點的部分還有用金門豆腐製成的日式白和醬,與燙熟菠菜拌合,層層堆疊出柔和卻有深度的口感。即便不加葷料,也能吃出飽足與安心。 

這些食材,大多來自村復號自己的選物櫃,還有步行不到5分鐘的老市場精選在地豆腐與新鮮蔬菜,香料則取自金門本地百年老中藥行,而可食性花與野菜,則是來自他們居住的聚落內。 

「我們的目標不是設計一顆奇特的飯糰,而是設計出一顆『能說出金門』的飯糰。」秀秀說。她強調,設計並不是創造全新風味,而是挖掘日常被忽略的價值,用食物的語言讓人重新認識身邊熟悉卻不再親近的食材。 

「當你吃到一顆加入石蚵的飯糰,或者感受到豆腐與葉菜的香氣,你其實就已經開始和金門這片土地產生連結了。」 

食材不該被辜負:從飯糰預訂制看見對商業的重新認識 

「我們每次都怕不夠,讓客人失望,現在乾脆請大家用訂的,我們也不想讓過多食材耗損。」這句話她們笑著說,語氣輕鬆,卻藏著一段不輕鬆的學習歷程。 

剛開始做飯糰時,秀秀與王苓一心想讓每個來村復號的人都能即時買到、隨時嚐到,一顆也不少地擺滿盤面。但很快她們就發現,這樣的模式不僅壓力大,還會帶來許多預料之外的浪費。「有時候天氣太熱、客人臨時沒來、活動人數預估錯誤,飯糰就只能報廢。」她們坦白地說,這種丟棄食物的感覺,比金錢上的損失還讓人心痛。 

對她們而言,食材不是「成本」,而是「有人種、有人採、有人運來的生命」。每一片紫菜、每一塊豆腐、每一束葉菜的背後,都是一條需要被尊重的生產鏈。「如果只是為了擺滿架上而多做,最後卻進了垃圾桶,那我們不是在

經營食物,而是在消耗土地。」這樣的自問,讓她們開始重新理解「商業」的意義。 

她們後來改為預約制,只在固定日子(目前是每週四跟五)開放訂購,根據預訂量準備食材與人力,再多做一點點作為現場備用。這樣的經營邏輯看似保守,卻讓她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穩定與踏實。「我們開始不再追求『做多賣快』,而是問自己:怎麼做,才能讓我們的選物被好好認識、被好好吃掉、不被浪費。」 

這不只是操作方式的改變,更是一種價值觀的轉向。對秀秀與王苓來說,做飯糰不只是銷售行為,而是一種「與食物和人之間重新建立關係」的過程。她們學會精準規劃、學會承認現實,也學會保護那些來自金門土地的味道與時間 「不是為了創新才換味道,而是希望飯糰能說出每個季節的故事。」王苓說。 

一顆飯糰的永續思維:預約制、低浪費、輕生活 

「現在大家要吃,需要提前訂,因為是新鮮食材現做,我們會依數量準備。每天也會額外準備少量現貨,可以讓臨時到訪朋友買到。」王苓說。這句話聽起來簡單,背後卻是村復號在實作中不斷調整與思考的經營選擇。 

剛開始販售飯糰時,她們抱著理想主義的熱情:希望每位走進村復號的客人都能現場買到飯糰、嚐到最新口味。但很快就發現,這樣的模式帶來的不是便利,而是壓力與浪費。當預估錯誤時,備料過多的飯糰無法長時間保存,只能報廢。這對她們來說不是「生意上的損失」,而是對食材的可惜。 

「每一顆飯糰背後,都有很多人的努力。那片紫菜、那塊豆腐、那撮香料,都是從金門的土地與勞動中來的。」秀秀補充。 

於是她們決定將飯糰販售模式轉為「預約制」——在粉專公布販售日期與口味,消費者預訂之後再進行製作與包裝,只留極少量作為現場備用。這樣的模式雖然少了即時性,但換來的卻是食材的最大化利用與品質的穩定維持。 

這種生活節奏的選擇,也正是她們想傳遞的一種「輕生活」價值。在一次聊天中,她們提到家中小孩每天吵著想喝氣泡飲料,後來索性改買氣泡水機,還會自製低糖調味,「這樣比較健康,也不會每天丟那麼多塑膠瓶。」這種小小的轉變,正反映了她們在經營村復號與飯糰製作時的整體態度:不追求快速大量,而是選擇可持續、有節奏、對人與環境都友善的方式。 

隨著天氣轉熱,王苓與秀秀也正計畫將飯糰販售重心轉為「活動搭配」與「團體預購」的方式。許多媽媽回饋說,希望能預定「野餐飯糰」,帶著孩子去戶外、海邊或公園時,不僅方便攜帶,也能讓孩子安心享用來自金門土地的當季好食材。她們說:「這樣的飯糰不是主打創新,而是主打讓人吃得安心、吃得簡單、吃得剛剛好。」 

未來,村復號也將結合電影放映、親子講座等活動,讓飯糰成為進入文化與日常對話的溫柔橋梁——走進餐桌,也走進心裡。 

走向食農教育:從市場到手作飯糰的體驗設計 

在村復號,飯糰從來不只是商品,更被視為一種生活感的入口。秀秀與王苓正在醞釀一個新計畫——結合市場導覽與飯糰手作的親子活動,希望讓更多家庭透過實際參與,重新建立對土地與食物的感知力。 

這場活動不只是「教小孩做飯糰」那麼簡單,而是一趟完整的島嶼日常旅程。他們將帶領參加者走進金門市場,看見當季有哪些蔬菜、哪家豆腐口感最好、哪些香草可以入菜,也會順道介紹那些平常被忽略的野菜與南北貨食材。接著,孩子與家長會一起回到村復號,動手洗菜、拌料、包飯糰,體驗從「看見」到「吃下」的全過程。 

「這可能比任何課堂教案都有效。」秀秀說,「孩子會記得市場的味道、花的顏色、豆腐的手感,也會開始好奇:這些食物從哪裡來?誰種的?誰賣的?」 

除了實體體驗,她們也計畫製作一本《食物小書》,以圖文方式輕鬆分享「怎麼挑豆腐、辨認葉菜、搭配香料」等在地食材知識,讓參加過活動的家庭可以延伸閱讀,也讓更多無法親臨金門的人有機會理解島嶼的飲食脈絡。 

秀秀強調,這不只是烹飪課程,而是地方文化與家庭日常的重新連結。當孩子親手包下一顆飯糰,他可能不只記住怎麼包飯糰,更記得今天的菜是從哪個阿姨那裡買的、花是在哪個空地上採的、豆腐是哪一家老闆親手做的。 

透過這樣的體驗,村復號希望讓飯糰不只是端上的美味,而是一條從市場走回家、從味道走向記憶的路。 

從島的味道,認識生活的溫度 

村復號的飯糰,是從風土長出的創意料理,是選物邏輯的延伸實踐,也是金門生活的一種對話。 

在她們的飯糰裡,我們吃到的不只是米飯與配料,更是對土地的尊重、對節氣的感受、對日常生活的用心觀察。每一顆飯糰裡都有市場裡剛摘的野菜、南北貨行裡老闆推薦的紫菜、以及手掌包裹過的溫度。 


村復號的自主產品,黃梅子果醬,有著濃濃的金門春天味,適合麵包沾醬與調配飲料等(圖源:村復號提供) 

小小飯糰包含滿滿的金門能量(圖源:村復號提供) 

餐盒系列(圖源:村復號提供) 

花飯糰(圖源:村復號提供) 

金門飯糰的靈魂手-秀秀(圖源採訪人提供。) 

金門飯糰的發想人-王苓(圖源:採訪人提供 

把這篇分享出去: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